酒厂地处弥陀古镇,上距长江源昆仑之虚3000公里,下距入海口浦东之滨3000公里,恰如人体肚脐眼(神阙穴)所在位置。

故曰:天赐神阙落一子,上为天眼曰高淮楼。下为地眼叫弥陀洞。

高粱白酒的品质与风味高度依赖产地地理环境

——温湿度直接影响发酵效率。北方干燥气候(如山西、河北)利于控温发酵,而南方湿热地区需额外控湿。昼夜温差大的区域(如贵州高原)能促进糖化菌活性,提升出酒率。
——优质白酒需低硬度、矿物质均衡的水源(如赤水河流域)。高粱种植区的红壤或黏土富含铁、磷等元素,能增强籽粒淀粉含量,奠定酒体醇厚基础。
——地域性微生物(如川黔地区的芽孢杆菌)参与窖泥培养,形成独特酯类物质。山西老陈醋产区衍生出的醋酸菌群,亦为部分清香型白酒提供风味支撑。
温湿度
水源
微生物

保留了地道古法工艺——青石地晾堂,全手工操作,工具均为香樟木材制成。 采用双轮底发酵——以90天一轮次,周而复始,不仅增加酒糟中的香味物质含量,而且促进酸醇酯化,提高酒中的香味物质含量,增加酒的香味和口感。俗称:千年老窖、万年糟。 独特六分法工艺——分层投粮、分云发酵、分层堆糟、分层蒸馏、分段摘酒、分质并坛。 采用古石甑进行蒸馏——石甑具有良好的导热性,可以更好地提取母糟发酵后生成的醇、酯、酸等香味物质成份。

品质白酒离不开精湛的工艺

——选用高粱、大米、玉米等谷物为主料,经清洗、浸泡后蒸煮至糊化,摊凉至25-30℃备用。
——按比例拌入酒曲(大曲/小曲),利用曲霉菌将淀粉转化为糖类,再通过酵母菌将糖分转化为酒精。发酵周期通常为15-60天,期间需控温控湿。
——发酵完成的酒醅装入甑桶,通过蒸汽加热蒸馏。酒精蒸汽经冷凝后形成原酒,按酒精度分段截取(头酒、中酒、尾酒)。
——新酒需存入陶坛或不锈钢罐中陈放,通过氧化、酯化等反应使酒体醇和,周期从数月到数十年不等。
——将不同批次、年份的基酒按风味需求调配,经过滤、检测后灌装成品。
发酵
蒸馏
封存

千年老窖万年糟,酒好全凭窖龄老。

沿于1553年老窖泥,酿造至今。小窖池酿造, 有利于固态发酵,使酒糟与窖泥中的厌氧微生物充分接触, 进而产生多种香味物质。

窖池(或窖坑)是决定酒体风味的关键载体

窖池经多年使用后,窖泥中会富集己酸菌、丁酸菌等厌氧微生物群落(如浓香型白酒的“老窖”)。这些菌群代谢产生的己酸乙酯、丁酸乙酯等物质,直接形成白酒的“窖香”特征。例如泸州老窖的明代窖池,其窖泥微生物多样性高达200余种。
——温度缓冲:窖池地下结构可使发酵温度稳定在18-25℃,避免温差过大导致酵母失活。
——厌氧环境:泥土密封性促进酒精发酵,抑制有害需氧菌繁殖,提高出酒率(优质窖池出酒率可达40%以上)。
不同窖池材质(泥窖、石窖、砖窖)对酒体影响显著:
——泥窖(如五粮液):生成更多己酸乙酯,酒体浓郁。
——石窖(如酱香型白酒):利于高温发酵,产生焦糊香。
——砖窖:常用于清香型白酒,风味更清爽。
酵母
窖香
焦糊香

千年老窖百年稻,酒圣赖氏酿美酒

泸州特有的糯红高粱,单宁含量高,淀粉含量充足,颗粒大,且支链淀粉含量高,富含氨基酸,是酿造上乘白酒的极品原料。

高粱对白酒的风味、香气和品质具有决定性作用。

——高粱籽粒中支链淀粉占比高达70%-80%(粳高粱可达90%),其网状分子结构在蒸煮过程中更易糊化,为酒曲中的糖化酶提供充分作用位点。对比试验显示,高粱原料的出酒率比玉米高15%-20%,且残糖量降低30%。
——高粱皮壳含2%-3%单宁,能抑制杂菌繁殖,同时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沉淀物,使酒体更清澈。
——适量单宁(0.1-0.3g/L)经发酵可转化为丁香酸、香兰素等酚类物质,赋予酱香型白酒特有的"焦糊香"。
——高粱胚芽中含5%-6%脂肪,发酵时分解为C6-C12脂肪酸,成为酯类前体物质(如己酸乙酯)。但需控制粉碎粒度以避免脂肪氧化产生哈败味,传统工艺通常保留完整籽粒发酵。
——糯红高粱支链淀粉占比高,耐九次蒸煮,支撑多种复杂工艺。
支链淀粉
单宁
糯红高粱

铁打的神臂城,天生的弥陀洞!

这里不仅有周天子与西王母的美丽传说,更是酒体修行的洞天福地,弥陀洞内终年恒温恒湿,造就一个自然的微生物环境,促进酒体中的酸、脂、醇发生变化,加快酒体细腻老熟,去杂净酒,经久生香,口感变得更加醇厚优雅。

窑洞在温度调控、微生物培养、陈酿优化等方面有独特价值

——窑洞通常深入地下或依山而建,具有四季温差小(年均温度10-18℃)、湿度稳定(相对湿度60%-80%)的特点。这种环境能有效延缓发酵速率,避免高温导致的杂菌污染,同时促进酒醅中微生物的缓慢代谢,利于酯类、醇类等风味物质的积累。
——窑洞内壁的土壤或石材富含放线菌、酵母菌等有益微生物,长期酿酒活动形成的"老窖微生态"会渗透至窑壁,形成独特的菌群网络。例如山西汾酒的地缸发酵窑洞,其墙壁微生物可参与酒醅的糖化与发酵,赋予白酒特殊的"窖香"。
——窑洞常作为陶坛储酒场所,其避光、通风缓慢的特性,能促进酒体通过陶坛微孔与外界交换氧气,加速醛类挥发和酯化反应。例如陕西西凤酒的"酒海"(藤编储酒容器)在窑洞中陈放,可使酒体更醇厚。
——窑洞酿酒体现了"因地制宜"的智慧,如贵州酱香型白酒利用岩洞窖藏,形成"洞藏老酒"概念。现代研究表明,窑洞环境能使酒中乙酸乙酯含量提升10%-15%,显著改善口感。
温差小
湿度稳定
避光

品味非凡,源自大师级勾调!

数十位国家级勾调大师亲力打造,以陈酿为基,选新酒添清爽,加调味酒增醇厚,在大师丰富经验加持下,诸味达至精妙平衡,口感层次丰富,留香悠长。每一滴佳酿,都经严格质量检测,传承与创新交融,是品质与匠心的完美诠释。

勾调工艺是决定最终产品风味与品质的关键环节。

——勾调通过调配不同轮次、不同发酵周期的基酒(如酱香型酒的七轮次酒),弥补单一基酒的香气缺陷。
——酒精度平衡:通过高度基酒与低度调味酒的调配,将酒精度精准控制在52±1度(浓香型标准)。
——勾调可调整总酸(1.5-3.0g/L)与总酯(≥2.5g/L)的比例,避免单独发酵批次产生的酸酯失衡。
——大型酒厂每年需保证产品风味一致性,勾调通过色谱分析(GC-MS)与感官评价结合,使不同批次产品的风味物质差异控制在5%以内。
——老酒勾调时,微量添加高沸点物质(如苯乙醇)能激发酒体中沉睡的芳香化合物。
酸酯
基酒
差异控制